空港观察:竞逐“中国版孟菲斯” 要走差异化路径
2018-6-26
图:孟菲斯国际机场
近几年,转型升级成为诸多城市的重大发展议题。中西部省会城市纷纷抛出优惠政策吸引人才、招商引资,掀起一轮抢人、抢投资的大战,武汉、成都、重庆、郑州纷纷提出要打造“中国版孟菲斯”,哪个城市更有希望达成目标?在前景、目标趋同的情况下,中西部城市下一步应该如何做好精准定位?如何才能实现成功转型?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专家马莉莉教授。
香港转型提供借鉴
1977年出生的马莉莉,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社科院与香港招商局联合培养博士后,曾是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学者。她认为,香港在区域经济格局变迁的过程中几次转型,为内地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
香港自开埠以后,主要作为华南一隅、依托内地的中转贸易港;新中国成立后实行计划经济,香港的中转地位受到冲击,而到回归前后的近50年时间中,香港经济保持了长期繁荣,与韩国、新加坡和台湾地区并称为“东亚奇迹”中的“亚洲四小龙”。就在二战及新中国建立前后,当时很多国内实业家及普通人涌入香港,给香港带去很多资金、机器设备与劳动力。查阅当今香港成功人士的履历可以看到,不少都有着举家迁徙到港的经历。上世纪50-60年代,西方对华实行经济封锁,香港虽然还扮演了内地通往西方世界的通道角色;但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日本走向制造业发展与升级,香港以廉价劳动力和资本基础,率先承接了大量产业转移,由此奠定香港的制造业基础,李嘉诚成为“塑料花大王”就是其中的代表。改革开放后,内地面临缺资金、缺技术、缺设备等现实挑战,香港一方面成为国际资金与物资输入内地的窗口和平台,另一方面向内地转移制造业,转口港功能重又增强。特别是20世纪末以来,东亚形成基于生产流程内部分工的区域生产网络,香港成为助推内地跻身加工制造中心的商品双向中转、资金由海外单向输入内地的中转基地,虽然遭受97亚洲金融危机、“非典”等冲击,香港基本保持了长期的较快增长,并奠定其世界级金融、贸易与航运中心的基础。
图:香港国际机场
“靠内地这个天量的经济腹地,同时辐射东亚,香港先后成为制造业中心、贸易与航运中心、金融中心。可以说,在过去,香港曾经很好地抓住了区域格局变迁背景下每一次产业升级的机会,成功实现了城市的转型升级。”马莉莉教授说。
2008年全球经济下滑以来,香港贸易领域的发展空间受限,经济发展相对低迷,香港也在积极寻找解决方案。马莉莉教授指出,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与全球经济的关系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而作为多元文化融合、与国际经济制度紧密对接的香港,在国际资金及其服务流出入内地的双向中转平台方面的角色将有所强化,不管在离岸人民币金融中心建设,还是在国际敏捷供应链运作,以及国际仲裁等国际经济治理领域等,都具有拓展空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