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师取经的前因后果
2017-10-31
贞观十年(636),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先后又到伊烂钵伐多国(今印度北部蒙吉尔)、萨罗国、安达罗国、驮那羯碟迦国(今印度东海岸克里希纳河口处)、达罗毗荼国(今印度马德拉斯市以南地区)、狼揭罗国(今印度河西莫克兰东部一带)、钵伐多国(约今克什米尔的查谟)访师参学。他在钵伐多国停留两年,悉心研习《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论》及《摄正法论》、《成实论》等。
贞观十三年(639),玄奘又返回那烂陀寺。戒贤安排玄奘以留学生的身份主持讲席,玄奘先后为全体僧众讲授《摄大乘论》及《唯识决择论》等。
玄奘钻研各种佛经所取得的成就,得到了天竺各界的尊崇。在天竺,由于大乘和小乘的纷争,各国国王便把统一的希望寄托在唐朝玄奘身上。东印度的迦摩缕波国(今印度阿萨姆地区)国王鸠摩罗派遣使者邀请玄奘设坛讲经。戒贤本意是让玄奘返回唐朝,因而,戒贤出面代玄奘谢绝了鸠摩罗国王的邀请,不料,鸠摩罗国王便以武力威胁,如果戒贤和玄奘不答应,那他就只好发兵那烂陀寺,将其踏碎如泥。戒贤迫于鸠摩罗的威胁,只好同意玄奘前往。此时,北印度羯若鞠?国(梵文Kanya^kubja或Ka^nya-kabja,又作葛那及国、迦那鸠?国、伽那慰?国、?饶夷国。意译曲女、妙童女)戒日王听说玄奘正在迦摩缕波国讲学,便遣使者请鸠摩罗急送玄奘来羯若鞠?国。鸠摩罗终不理睬戒日王,戒日王非常恼怒,于是,两王之间为争夺玄奘法师而发生纷争,差点动武。
贞观十六年(642),鸠摩罗和戒日王协商的最终结果是决定在羯若鞠?国的首府曲女城(今印度北方邦坎诺吉城)召开又玄奘法师主讲的学术辩论大会。消息一出,有中东西南北五部天竺(今印度、巴基斯坦一带)的十八个国家的国王、通晓大、小乘的僧人三千及外道二千人参会。那烂陀寺也派来了一千余人与会,还有不计其数的观礼者。在这次大会上,玄奘宣讲自己撰著的《会宗论》和《制恶见论》,以阐发大乘精义。随后再由明坚法师抄写一份张贴在会场中心,征求辩论,任人问难。在场五千僧众,仅有数人诘问。就这样等待了十八天,无人敢与玄奘辩难,玄奘因此威震全天竺,被大乘行者誉为大乘天,被小乘教徒誉为解脱天。在学术答辩会结束后,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他们国五年一度、历时七十五天的无遮大会,并按照传统礼仪,牵来饰有锦幢的大象,请玄奘坐于象背,由大臣陪同巡游。所到之处,群情激昂,欢呼雀跃。
贞观十七年(643)春,玄奘谢绝戒日王的再三挽留,携带佛经六百五十七部及佛像、花种等返回长安。在离开北印度羯若鞠?国之前,戒日王给了玄奘丰厚的赏赐以及通行的文书,玄奘感激之余仅仅留下了途中所需之物。回国时,玄奘改由南路进发,即从葱岭南端翻越大山,经于阗国(Ku-stana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