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花样百出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2017-9-26
善于启发,触类旁通
孔子是我国古代首创启发式教学法的教育家。《论语?述而》记载他的主张 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比 语集注》的解释是:“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启,为开其意。发。为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 相证之义。复,再告也。”这意思是说,教育学生不应采取灌注式的方式, 而是要结合教学同时诱导他主动思考,思考后仍不得要领时,再去开导他; 其次是要在他想说出自己意见又说不出来时,冉去启发他说出来。另外,一 定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果给他指明东方,他不能由此推知其 余的西。南、北三方,那就不必再勉强地教下去了。这总的精神是指教学时 不能只强迫灌注,而是要培养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孔子的这一 论点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善于推论,闻一知二,举 一反三。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直到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互切磋,教学相长
孔子在教学法上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以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论语?学而》记载子贡听了孔子的教导后,领会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的道理,孔子非常高兴。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之间互相 讨论的问答情况。有一次,颜渊和子路各自说了自己的志趣,子路要孔子也 说说,孔子很和善诚恳地满足了学生的要求,谈了自己的志趣:“使老年人得以安度晚年,使朋友们相互信任,使年轻人得到关注。”他以此让颜渊和子路与各自的志趣作比较,可说是一种正面教育的最好方法,而且孔子还真心诚意地欢迎学生对他提意见。例如,他的得意门生子路就常常向他提出批评性的意见,其中有二次比较突出:一次是鲁国的季氏家臣公山弗扰派人请孔子,孔子准备去,子路很不客气地批评说:“难道走投无路了吗?何必要 到闹叛乱的公山弗扰那里去呢?”孔子虽作了解释,但还是接受了子路的意见没有去 。另一次是孔子在卫国时接受卫灵公夫人南子的召见,又引起“子路不悦”,孔子只得赌咒发誓地说清情况,但不恼火 。还有一次是晋国范氏 家臣佛邀请孔子,孔子也想去,子路又提出批评说:“我曾听老师说过,君子是不到做坏事的人那里去的。现在佛在中牟地方叛乱,老帅却要去,这怎么说呢?”孔子只得承认:“对,我是说过这话的。”按着作了一番解释。最后说“我不是匏瓜,那能挂在那里不出仕食禄呢?”老实承认急于出仕食禄的心情,但结果还是接受了子路的批评,打消了去意。由此可见,孔子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