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伦理思想及其与当时各家伦理思想的异同和论争

2017-10-31

孔子的伦理思想及其与当时各家伦理思想的异同和论争,我相信对此有很多人不了解,那么经过我们的一番研究之后呢,将答案告诉大家,下面就跟着手游汇小编一起来了解了解吧!

孔子是一位封建社会的开明思想家,他既希望贵族统治阶级的统治能够长治久安,又希望被统治的广大劳动人民也能够安居乐业,这就是他的所谓小康世界(西周社会)的理想。他认为,这个社会能否安定富裕,关键在于操纵国家命运的贵族统治阶级是否具有高尚的伦理道德,是否能够敬德保 民,因此他对于当时贵族统治阶级的伦理道德修养寄于殷切希望。他认为,春秋时代的社会政治动乱,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各级贵族缺乏伦理道德的高尚修养,因而在处理国家事务时就背离了伦理道德的准则,于是纲纪不正逐步泛滥成为天下大乱。要挽救这种局面,首先就需要贵族统治者临危而惧、醒悟 过来,自觉地提高道德修养,端正品格,身体力行,只有这样才能用道德规范指导国家事务,教民化俗,实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良好政治。孔子认为,作为贵族统治阶级的治人者,都应该成为德高望重的仁人君子。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自觉修己,以德治身,丰富自己的道德学问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凭丰富的内在道德学问修养之力,立光辉灿烂的富国安民之功。孔子 的殷切希望,面对着的却是当时贵族实际生活的腐败和堕落,因此,他深为 忧虑地发出感叹道: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孔子的伦理思想及其与当时各家伦理思想的异同和论争图片1

孔子对当时许多诸侯、卿、大夫单靠严刑峻法、阴谋欺骗等手法治理国家的情况甚为不满。他主张把政治和伦理道德密切结合,这样才能真正管好 国家。因为用严刑峻法、阴谋欺骗办法管理国家,最多只能使老百姓畏祸惧法,不能使他们心悦诚服、守法遵礼。而只有把政治、教育和伦理道德融为 一体来治理人民才能使他们心悦诚服地守法遵礼,知耻从善。 孔子认为,仁和礼不仅适用于贵族的内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适用于 广大劳动群众,他明确提出泛爱众而亲仁的要求,就说明了这一点。 在当时等级森严的条件下,能提出泛爱众的要求是很有胆略的。因为只 有泛爱众,才能推己及人,才能作到恕,也只有恕才能把所有 人都当人看,而孔子正认为恕是可以终身行之的美德。周初的统治 者提出敬德保民的口号,这比殷代奴隶主把奴隶当做牲畜看,自然有了 进步,但还没有把庶民看作和自己一样的人,没有推己及人的观念。恕的观 念把孔子和他们区分开来,这个差别反映了历史的巨大进步。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把不同等级的人包括农奴以至奴隶在内都当 人看,这已是仁在实践上发挥了很大的进步作用了。但是仁与礼是相互制约 的,礼既然是封建宗法等级制的典则,因此,必须与礼相适应的仁就不可能 是无差别的人类之爱,而只能是以各级贵族为重点的有差等之爱。于是,作 为为仁之方推己及人的恕道,也只能按照人们在宗法等级制的不同地位

相关游戏

最新合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回复 [ ] 楼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