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田“减肥”难,浙大大数据找症结:土地不够规模化

2018-6-27

兼业“农民工”,拒绝专业“减肥”

为什么小农户反而成了施肥“大户”?谷保静解释道,这与技术的落地成本有关。与农用机械、灌溉设施等农业技术相似,学习“减肥”知识技术是一种固定成本,随着农地规模的增加变化不大。因此,对一些小农户而言,为了小规模农地而投入大量固定成本是“不划算”的。

国内大力推行的 “4R原则”、测土配方,由此也难以调动小农户的学习和应用积极性。

另一方面,兼业是中国农村的一种普遍现象。尤其是青壮年农村人口,如果家中经营的农地规模很小,往往一年中大量时间都在城镇中工作,短暂几天回到农村劳动,倾向于“一炮轰”的一次性施肥方法。

谷保静回到河南老家调研时,当地农业部门官员介绍道,农民每年在家经营农地的时间平均只有4.7天,其余的时间在城镇跑出租车。

在“打工”与“种地”之间,存在一种预期收入的竞争关系。研究量化分析认为,18亩是一个临界点。耕作面积超过18亩后,农民才觉得专心农业劳动比进城打工更为赚钱。

然而,据谷保静介绍,目前中国农村的户均耕地面积是6到8亩,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也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

不在技术,不在工程,而在制度

碎片化的农地和兼业的农民工,既不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也不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论文指出,如果中国的土地规模得到充分扩大,在不影响粮食产量的同时,化肥和农药施用量将分别降低三分之一和一半,农业收入也会提高一倍。

这项研究的政策意义也由此显现:中国正在完善农地流转制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行公共服务均等化,虽然看起来和化肥没有什么关系,但最终会促进农业走上规模化的道路,帮助农田“减肥”,改善生态环境。

中国农田“减肥”难,浙大大数据找症结:土地不够规模化图片2

两组独立调研得出的中国农地面积分布情况 单位(公顷)

“现在关于面源污染治理,国家瞄准的方向还是投钱,用工程的方式来管理。水专项一批一批投入了大量经费,但效果也有限。”谷保静说道。“实际上我们这个研究就告诉国家,面源污染治理的突破口不在技术,也不在工程,而在制度本身。”

在促进农地流转,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后,化肥和农药污染就自然而然会得到缓解。另一方面,只有让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享受一体化的公共服务,小农户才会舍弃将家中的一亩三分地当做“社保”的心态。

让留在农村的人口从事规模化的农业生产,让进入城镇的人口真正融入城市化,在谷保静心中,这是社会应该发展的方向。

中国农村家庭调查数据库

值得一提的是,这篇关于中国农田“减肥”的论文是基于浙大中国农村家庭调查数据库的首个发表的学术成果。包含了2011年至2017年间的4轮中国农村家庭的追踪调查数据,涉及中国农村家庭比较完整的信息,包括家庭的基本结构、就业、收支、财富、农业生产经营、土地利用与流转、人口迁移与市民化、金融行为、社会保障、教育等各个方面。

相关游戏

最新合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回复 [ ] 楼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