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上一句什么?出自何处?作何解?
2017-12-20
“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如果有朝一日,能够将山花插满头鬓,过着一般妇女的生活,那就不必问我的归宿了。言外之意是:一般妇女的生活就是自己向往的目标,就是自己的归宿,别的什么都不再考虑了。两句回应篇首“不是爱风尘”清楚地,表明了对俭朴而自由生活的向往,但仍可看出她出语留有余地 。“若得”云云,就是承上“总赖东君主”而以祈求口吻出之。
这是一首在长官面前陈述衷曲的词,她在表明自己的意愿时,不能不考虑到特定的场合、对象,采取比较含蓄方式,以期引起对方的同情。但她并没有因此而低声下气,而是不卑不亢,婉转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愿,暗示出了作者本人,虽然尚处于倍受冷落的阶段,但他仍坚持着自己人生的理想和追求。这是一位身处卑贱但尊重自己人格的风尘女子的一番婉而有骨的自白。
参考资料:
1、 朱孝臧 .宋词三百首彩图全解详注 .北京 :中国华侨 ,2012 :319 .
2、 思履 .宋词三百首 .北京 :中华华侨出版社 ,2013 :319 .
3、 刘石 .宋词鉴赏大辞典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910 .
4、 《中国文学经典》编写组 .中国文学经典 .北京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10 :223 .
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南宋淳熙九年,浙东常平使朱熹巡行台州,因唐仲友的永康学派反对朱熹的理学,朱熹连上六疏弹劾唐仲友,其中第三、第四状论及唐与严蕊风化之罪,下令黄岩通判抓捕严蕊,关押在台州和绍兴,施以鞭笞,逼其招供。严说:“身为贱妓,纵合与太守有滥,科亦不至死;然是非真伪,岂可妄言以污士大夫,虽死不可诬也。”此事朝野议论,震动孝宗。后朱熹改官,岳霖任提点刑狱,释放严蕊,问其归宿。严蕊这首《卜算子》由此而来。
参考资料:
1、 诸葛忆兵.宋词品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08-209
赏析二
作者简介:
那一年,时任台州的太守唐与正(字仲友),相召严蕊前来作陪酒局。眼前是红红白白的桃花,千枝万朵,盛开如海。有蜂儿追,蝶儿舞,燕子帘前轻声语。
美人与桃花,相映成趣。
趁着酒兴,唐与正命严蕊以身边的红白桃花为题,赋词一首。于是,就有这么一首关于桃花的《如梦令》。当时,唐仲友还赏了她两匹缣帛。
这首小令的大意是:
假如你说它是梨花,答案当然错了。倘若你再猜它是杏花,也不对。
你瞧它那种洁白与粉红相间的颜色,实在是春风里的另一番风景和情趣。
曾经记得,曾经还记得。
当年有人在武陵源看到此花的时候,被它的娇艳之美,所深深沉醉过。
整首词,像是猜一条谜语。词是谜面,谜底是桃花。
词作简练传神,既有脱俗的清新,也有几分俏皮之感。读来具体可感,含蓄有味。清人冯金伯的《词苑萃编》和叶申芗的《本事词》书中,皆记载了这首词。
词人借以梨花的白,杏花的红,故意卖关子不提及“桃花”的花名,却在结句写“人在武陵微醉”,让人很快能想到了陶渊明那篇著名的散文《桃花源记》。
这时,我们方才顿悟,原来是桃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