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有教无类和诲人不倦
2017-10-31
今天手游汇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有教无类和诲人不倦 ,不懂的小伙伴赶紧过来学习吧!如果觉得本篇文章还不错可以先收藏方便下次查看哦。
人人应受教育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最光辉的一点便是具有政治远见的有教无类,即人人应受教育的主张。这充分表现了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因素,开创了通向文化下移和普及教育的新道路,是中国教育史上划时代的革命创举。有教无类是泛爱众,而亲仁的具体化。孔子从仁的观念出发,对一切可能施教的人,只要自行束修以上,都不拒绝进行教育,使其享有均等的受教机会。关于类,历来有不同的解释,梁代皇侃说得好:人乃有贵贱,宜 同资教,不可因其种类庶鄙而下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至于有 教无类是否包括奴隶,我们认为,从孔子仁者爱人的一贯主张来看, 把农奴以至奴隶排除在有教无类之外,既无文献资料可证,逻辑上也难 说得通。因此,比较确切他说,有教无类应当是不分宗族贵贱,不分阶级,都是可以施教的。这在人类教育史上是一项很有革命意义的政治突破,至今 值得称颂。但遗憾的是,孔子竟然把人类二分之一的妇女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孔子陷于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而不能自拔。例如周武王自己 说,他有十位能辅助他治理国家的臣子,这十人中相传包括武王自己的妻子 邑姜在内,但孔子却说,辅助武王的十人中有一个是妇女,所以只能算作九人 。这无疑损害了孔子自己的有教无类的思孔子评传想原则。这就可以 理解为什么他没有一个女弟子了。所以,他的有教无类只包括了人群的 一半,只有男人,女子不在内。这一重男轻女思想是必须严肃批判并彻底清 除其残留影响的。清代乾隆年间的思想家。
文学家袁枚(1716?1798),在对待妇女的问题上,就和孔子以来的传统观念不同,袁枚根据孔子的泛爱众,而亲仁和有教无类的思想,不顾当时封建舆论界的责难,招收了一批女弟子 ,这就比孔子高明多了。今天,我们指出孔子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对全面评价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是必要的。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并且实践了这个主张。他招收学生兼收并蓄,不受贵贱。贫富。老幼。国籍等条件限制,其中大多数出身于贫贱之家,兹略举六例如下: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仲弓:其父为贱人,家无置锥之地。子路:卞之野人,子路事亲,尝食藜藿之实,而为亲,负米百里之外。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瓮牖二室,褐以为塞;上漏下湿,匡坐而弦歌。 意思是说,原宪在鲁国住 的是茅草盖顶的方丈小屋,门户是蓬蒿编成的,而且还不完整。户枢是桑树 条做的,窗口是用破瓮做成的,并以粗布隔为两间。屋顶漏雨,地下潮湿, 他却端坐而弦歌。曾参:穷居卫国,絮衣破烂,面色虚肿。因为经常干粗活,手足生出了老茧。往往是三天不煮饭,十年不添制新衣 。闵子骞:冬天没有御寒的衣服,以芦花衣之──以芦苇花当棉絮用 。针对这样的情况,南 郭惠子曾经发出疑问: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回答说,君子端正品行以等待四方之士,而且一定要做到来者不拒,正如良医之门多病人一样。所以夫子门下的人品十分复杂,各种各样的人物都有。这段记载正好确切地剖明了孔子有教无类、来者不拒的矢志于教育事业的崇高精神。孔子关于人人都应受教育的思想和实践,对于普及教育。传播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都是起了积极作用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