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市场的枯荣正越来越明显地影响一级市场,联动效应显著。对于一级市场的投资人和创业者而言,观察二级市场愈发重要。回看 2015 年下半年的资本寒冬,正是二级市场寒流向一级市场穿透的典型案例。
而 2018 年,更是中国的新公司们集体涌向二级市场的大年。当行业第一名冲出赛道、摘得硕果之时,我们认为他们走过的道路、遇到的风险和难题,都能给予初创公司不少启发,因此,我们的「IPO 观察」栏目接下来也将立足于此 ??
及时跟踪二级市场最新变动,深度解析 TMT 领域上市公司,帮助创业者们更早地看到边界和终局,适时调整自己的营收增速和盈利平衡点,优化公司决策。
核心提示:
海底捞是中式餐饮市场里唯一一家营收超百亿的企业,这得益于火锅是最容易实现标准化的品类;海底捞的单店盈利能力很强,大多数餐厅在6-13个月内实现现金投资回收;“师徒制”是海底捞维系服务壁垒的杀手锏,但师徒制并不等于“家文化”;海底捞对上游供应链的掌控是强力的,这也是模仿者难以复制的部分;海底捞在2018年预计新增180-220家新店(海底捞创业24年来共积累了273家门店),这几乎等于“再造”一个海底捞,对服务质量的管控和资金压力将成为海底捞的首要风险。自古“民以食为天”,但餐饮业的上市公司是“衣食住行”中最少的,很多成功的餐饮企业仅仅“小而美”,或是在恶性竞争中销声匿迹,市场集中度极低。
餐饮业最大的问题就在于难以标准化,这一困难也同样适用于海底捞。海底捞成立于1994年,在最近5年中都不断产生上市传闻,但直到2018年5月17日,海底捞才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也从侧面说明了餐饮业上市不易。
海底捞创始人张勇曾在 2015 年接受《中国企业家》的采访时表示:
上市得有一个前提,你的企业可复制,标准化、流程化制度做的非常规范,我看不到海底捞有这种迹象。我们上市的话基本上就是骗钱,因为我们现在口碑很好,大家给的估值很高,实际你拿了人家的钱,你自己的流程化标准化做不到。
可见这 3 年里,海底捞的高管团队最关心的是怎么为海底捞打造一套高质量的流程管理制度。
2017 年的海底捞,年营收达 106.37 亿人民币,是中国唯一一家营收超百亿的餐饮企业,运营着中国及全球范围内 320 家火锅店,有 5 万多员工。不过好在,火锅绝对是餐饮业众多品类里,最容易实现标准化的品类。
海底捞一家的营收几乎等于另外五家之和,净利润是另外五家总和的三倍
海底捞在 2018 年给出了“新增 180-220 家新店”的“疯狂”计划,要知道海底捞 2017 年底在全球拥有的店面数是 273 家,这意味着海底捞几乎要在今年“再复制”出一个海底捞,它能成功吗?
为什么说火锅是中式餐饮里的最佳赛道?
中国一直是美食之邦,至清朝末年终于形成鲁菜、川菜、粤菜、苏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八大菜系。据Frost & Sullivan(沙利文)报告,在2017年3.2万亿营业额的中国餐饮市场中,火锅是中式餐饮行业的第一大品类,市场份额达13.7%,2017年总行业规模为4362亿元。
在八大菜系的光辉之下,火锅是一个异类,因为火锅无需厨师,小料也可根据个人口味调试。从投资角度而言,火锅是餐饮业中净利率最高、且最容易实现标准化的品类,这使火锅成为中式餐饮里的最佳赛道。
另一家上市的火锅品牌呷哺呷哺(0520.HK),就在招股书中强调了火锅的优势:火锅店易于复制,因为其绝大多数操作均能标准化,尤其是火锅店在餐厅层面较少进行食品加工,且不需要厨师。由于呷哺呷哺定位的是快速休闲火锅店,其可以用更简单的菜单、更少的SKU,及一套标准化程序,来增强业务模式的可扩展性。
由于省去了诸多成本,火锅行业的净利率相较正餐更高。根据中国饭店协会数据,2016 年火锅市场每平营收、人均劳效均为餐饮各品类最高,平均净利率可达13.51%。据Frost & Sullivan预测,2017年至2022年,中国火锅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0.2%,市场规模达人民币7077亿元。
而在火锅市场内,按2017年收入计,以麻辣口味闻名的川式火锅约占中国火锅餐饮市场的 64.2%,是中国最受欢迎的火锅类型,也是海底捞经营的火锅类型。
海底捞的经营数据如何?
如果要用一个指标来证明海底捞的投资价值,那无疑是单店盈利能力了。据海底捞招股书,海底捞门店数量从2015年初的112家增至2017年末的273家,新开餐厅一般在1-3个月内实现首月盈亏平衡,在2015-2016年,大多数餐厅在6-13个月内实现现金投资回收。
而根据Frost & Sullivan,相比同业平均水平,主要的中餐品牌通常分别在约3-6个月及15-20个月内,实现首月盈亏平衡及现金投资回报。由于海底捞定位于中高端火锅市场,其初期投入要高于一般餐饮业,却能实现投资回报周期更短,的确能体现其竞争力。
近三年来,海底捞的营收由2015年的57.57亿元增至2017年的106.37亿元,净利润从2015 年的7.1亿元上升至2017年的11.2亿元。其中,2017年的净利润率达到11.22%。
天风证券分析,对于一家餐饮企业来说,影响经营业务收入的关键因素有五个:餐厅数量、翻台率、顾客平均开支、同店销售表现、分地区销售表现。
从餐厅数量来看,海底捞在2017年拥有273家店,2017年新开设了大量餐厅(98家),并计划于2018年新开设180-220家,保持了高增长态势;从翻台率来看,由于营业至午夜,这增加了海底捞的翻台率。翻台率即餐桌重复使用率,可以反映餐饮店面的运营效率,公式为翻台率=(餐桌使用次数-总台位数)/总台位数*100%。海底捞的整体翻台率保持高增长趋势,其2015-2017年门店整体翻台率分别为每天4.0、4.5、5.0次,处于行业内极高水平。并且高于快速休闲类火锅呷哺呷哺的3.3,并且呷哺呷哺的翻台率呈滞涨状态,其2015-2016年均为3.4。从顾客平均开支来看,2015-2017年间海底捞的顾客开支稳健上升,2016-2017年同比增长2.94%、3.39%,在餐饮消费升级的趋势下,预计这一数字还会维持上涨趋势。同店销售情况是衡量餐饮业最为重要的指标,这一指标只计入已持续经营一年或以上店面的数据,从而避免餐饮公司通过不断开新店来冲高增长数据。从海底捞的同店销售情况来看,销售额维持14%的增长(呷哺呷哺2016-2017年为8.5%),这与同店翻台率的持续增长是相辅相成的。海底捞招股书显示,二线城市是海底捞的绝对增长主力
从分地区销售表现来看,海底捞2017年整体客单价为97.7元,而定位于快速休闲火锅的呷哺呷哺,顾客平均消费为48.4元。在海底捞的国内餐厅中,一线城市顾客平均开支最高,为98.3元,全年客流量为3千万人;二线城市平均开支为92.6元,贡献收入占比最高,全年服务了5650万人;三线及以下城市顾客量增速最高,新增103.8%,并且在2016-2017年度,新增了37家餐厅。2017年,海底捞在海外地区新增餐厅19家,占餐厅总数7%,实现收入7.03 亿元,占总收入6.6%,日均顾客量为869人,顾客平均开支为179.6元,海底捞会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除餐厅业务外,海底捞还有外卖和销售调味料与食材业务,但占比较小,为餐饮业态的补充项目。
海底捞是火锅行业里最早上线外卖业务的公司,但占比仍然不大
餐饮业最大的两个成本项目,是食材与员工成本。2015年-2017年,海底捞的原材料及易耗品/营收维持在40%左右,呈下降趋势,2017年的数字为43.13亿元。随着新增餐厅需招聘新员工,及培训费用和薪资水平上涨,员工成本占收入占29.3%,呈上升趋势,2017年的数字为31.2亿元。
对比呷哺呷哺,可以凸显海底捞在这两项成本上的高投入。2017年呷哺呷哺的原材料及耗材成本为13.65亿元,与营收占比37.3%;员工成本为8.33亿元,与营收占比22.7%。海底捞在2017年共有320家店,服务1亿客流。呷哺呷哺同期拥有738家店,服务8000万客流。
虽然在食材和员工上投入巨资,海底捞的坪效依然是众多中国餐饮品牌中最高的,海底捞年均坪效约为2.5万元/坪;呷哺呷哺年均坪效约为2万元/坪;广州酒家为0.97万元/坪;味千中国年均坪效约为0.11万元/坪。
海底捞的杀手锏之一:“榕树式”师徒制对于一家拥有5万员工,320家门店,每年服务1亿客流的餐饮企业来说,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管理体系和企业文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