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学思想的实事求是精神
2017-10-31
今天手游汇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 孔子“仁”学思想的实事求是精神,不了解的小伙伴赶紧过来看看吧!如果觉得本篇文章还不错可以先收藏方便下次查看哦。
孔子仁学思想的实事求是精神
第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精神
孔子对他的弟子子路说:由!海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认真态度,即反对不懂装懂的态度,是孔子教导他 的学生并用以律己阶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原则。因此,他对自己不确切知道的 事物,常常是不随意发表意见,常常是存而不论;只有对他确实了解的事情才发表意见,而且常常是主观上力图言必有中。
现就这两方面的情况加 以说明
1.存而不论。孔子是一个注重实际的人,在实际生活中还无法验证的事情,他常常采取既不轻易肯定、也下轻易否定的态度。例如,子不语怪、力、乱、神 。这里,他把力(餐力)、乱(叛乱)和怪、神 连在一起,这固然下恰当,但是由于他一贯憎恨暴力和叛乱,因而把力、乱和怪、神放在一起,以表示他把暴力、叛乱和怪、神同等看待,这是可以理 解的。那么,他为什么下谈怪异和鬼神呢?显然,他对当时流行的怪异和鬼 神等迷信说法抱着怀疑因而采取既不肯定、又不否定的态度。又如:季路问 事鬼神,子日: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子贡问孔子:死人有知,无知也调孔子曰:吾欲言死者 有知也,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也;欲言无知,恐不孝子孙弃不葬也。赐,欲知死人有知将.将无知也,死,徐自知 之,犹未晚也。 这里对于鬼神问题和死的问题,孔子都采取回避态度。什么是死?如何事鬼神?在当时的科学水平下确实是难以回答的问题,因此孔子存而不论,不作正面回答。再如: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这里同样反映孔子对当时流行的有关性(天性)和天道的说法也是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以上三例所涉 及到的关于怪异、鬼神、死、天性、天道等等,在当时条件下,很自然地以 各种迷信的奇谈怪论广为流传。孔子一方面对这些现象采取既不肯定、也不 否定的态度,另一方面由于对鬼神举行的各种祭祀对维护封建宗法道德观念 如孝亲、忠君等有某种实际效果,孔子认为利用这些祭祀对达到上述目的是 有益的,故又表示积极支持。这就是《论语八佾》所载孔子祭如在,祭 神如神在说法的社会背景和他自己的思想背景。如字很妙,如果鬼神 确实存在就无需用如;既用如,就说明对鬼神是否存在还处于尚不 肯定的思想状态。又如: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这里远字 比上面的如字更妙。按常情说,如果肯定鬼神的存在,为什么既尊敬它 又要疏远它,而且认为这样做是知(智慧)的表现呢?难道这不是对鬼 神是否存在仍保持怀疑态度吗?难道这不是借敬鬼神来引起活人对鬼神的臆 想的敬畏,以满足某种封建道德的需要吗?难道这不更可以说明孔子一方面 对鬼神的存在采取既不肯定、又不否定的态度,另一方面又表露出他对祭祀 予以积极支持的矛盾心理吗?总起来说,孔子对鬼神本身是否存在等问题所 采取的既不肯定、又不否定的态度,以及由此而采取的存而不论的态度,都 是符合孔子思想的二重性、矛盾性买际的。
2.言必有中。由于孔子注重实际, 所以本书 《导论》中即己指出,他是略于天道、详于人道的人。由于当时文化、科学水平的限制,人们对自然现象 (天道)所知甚少,所以子产就曾说过:天道远,人道迩。这对主张知之为知之,下知为不知的孔 子而言,采取略于天道、详于人道的态度是合乎当时情况和他自己思想实际 的。孔子毕生精力都用于研究人道问题,他对于人之所以为人、如何为 人、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例治国平天下等方面的见解,可 以毫不夸大地说,在两千余年前的封建社会条件卜,确已达到了博古通今、 继往开来的地步。特别是他提纲挈颂地以仁来对他的包括上述各方曲的 整个思想体系作了一以贯之的哲学 概括,在当时来讲,是有划时代意义的。正因为这样,现存可以反映孔子思 想的主要文献 《论语》一书,绝大部分都是谈人道问题的言论,其中确 有一些是经过抽象思维的哲学概括,是针对某一问题而提出的中肯言论。例 如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下服。鲁哀公向孔子提出了怎样使老百姓信服这样一个非常复 杂、涉及面很广、很难回答的问题,其中包括为政是否清廉、赋税是否过重 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孔子根据自己为政在人的一贯主张,提纲挈领抓住 问题要害,直截了当地告诉鲁哀公,只要能把正直的人提拔起来,放在那些 不正直的人的上面,老百姓就服了,因为让正直的人掌权,许多政治上的弊 端就能消除,老百姓就会满意了;如果把不正直的人提拔起来,放在正直的 人的上面,老百姓就不会服。你看,这个问题回答得多么中肯,多么干脆利 落,是多么富有智慧的哲学概括!又如,在向什么人学习的问题上──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认为,只要你有心学习,就不怕没有老师;即 使只有儿个人一道走路,其中也一 定有可以做你老师的人。这个人身上有优点,你就学习他的优点;另一个人 身上有缺点,你就把他的缺点作为自己内省和改正的借鉴。你看,他认为随 处部有老师,这种思想境界多么宽广!另一方面,他用辩证的的观点看待学 习,善者可以学习,不善者作为反面教员,也可以学习。这里所显示出来的 辩证思维多么深刻!再如.针对人与人之间如何正确相处的问题,孔子提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是一个在日常生活和日常上作中除了 小说里鲁宾逊那样的人以外;谁都不可避免的问题。对于人类社会这样一个 带有普遍性的实际问题和原则问题,孔子只用了十二个字,便高度概括地, 是非分明、原则分明地作了明确的分析和说明。一个和字,一个同字,看上去意思相近,却有原则区别, 历史上也有许多不同的解释和争论。从孔子哲学思想的基本精神看,用现代 语言来讲,和就是有原则的和睦相处,同就是无原则的苟同或同流 合污。孔子认为,有高尚道德的人(君子),应该既坚持有原则的和睦相处, 又反对对不同的错误意见无原则的苟同或同流合污;只有缺乏道德的人 (小 人),才是只讲无原则的苟同或同流合污,而不讲有原则的和睦相处。这难 道不是一个耐人寻味而含有深刻意义的、对人们都要面临的这个普遍性问题 的哲学概括吗?!这个哲学概括难道现在不是仍保持着它的生命力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