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古代第一大风流才子的“雅病”或者说风流病

2017-10-23

揭秘中国古代第一大风流才子的“雅病”或者说风流病我相信对此有很多人不解,那么经过专家们的一番讨论之后呢,得出一些相应的结论,下面就跟着手游汇小编一起来了解了解吧!

揭秘中国古代第一大风流才子的“雅病”或者说风流病图片1

凤求凰 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不是完人。他也会生病,也是有一些毛病的。比较著名的是口吃。作为严重的口吃患者,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他把别人侃侃而谈的精力,用来练琴和写文章。他相信琴声和好文章,能给自己代言。果然也如此。在卓王孙家他应邀展露才艺,一言未发,纯粹靠一曲《凤求凰》就撩拨得卓文君怦然心动,根本不需要废话。他的琴声比千万句甜言蜜语都管用。他的辞赋比琴声传得更远,甚至能让千里之外的汉武帝求贤若渴,下诏招见。

明末清初的怪才八大山人,也口吃,可他不仅不避讳、不因之而自卑,还以跟司马相如同病而为荣,骄傲地在书画作品中落个相如吃(和司马相如一样口吃)的款。八大山人是以这种方式向司马相如致敬呢,还是暗示自己不仅血统高贵,作为文人也继承了汉文化名门正派的遗传?八大山人生活中习惯以哑默的一面示人,是因为口吃而守口如瓶,还是由于清高而不屑于夸夸其谈?就像司马相如写赋无比流利,八大山人泼墨于纸上,已是自给自足的表达,无需再浪费口舌。他的书画曾用过口如扁担、其喙力之疾与两枚闲章,似乎为自己哑于言辩解:虽是出于语疾,何尝不是一种自我保护?其源头,可上溯到伴君如伴虎的司马相如那里。司马相如正是借口吃打掩护,谨言慎行,防范着祸从口出,同时把节省下来的精力托付于笔墨。说过的话再动听也会烟消云散,留下的作品才是最淋漓尽致并能超越时空的倾诉。

司马相如还有一个比口吃更折磨人的病,糖尿病。古代叫消渴疾。《西京杂记》就提到:长卿素有消渴疾。及还成都悦文君之色。遂以发痼疾。乃作美人赋。欲以自刺而终不能改。卒以此疾至死。文君为诔传于世。司马相如本就有病之身,加上既贪杯又贪恋美色,酒色过度,使病情加重。久病成医,相如写《美人赋》,分明是在给自己治病。开出的药方:戒酒戒色。为了证明自己能做到不好色,他在《美人赋》里自夸至少有两次成功抵御了女色的诱惑。

因为司马相如生过这种病,沾了风流才子的光,消渴疾似乎也成了雅病,成了风流病,频频出现在文人墨客笔下。唐朝李商隐《汉宫词》借此形容文人的渴望: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明朝高启《赠医师王立方》更以之指代诗人的通病:诗人亦有相如渴,愿乞丹砂旧井泉。

司马迁写《司马相如列传》,把这两种病都记下备案: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常有消渴疾。因司马相如字长卿,后以长卿病形容文人之病。亦作长卿疾等。杜甫《同元使君舂陵行》,与相如同病相怜:我多长卿病,日夕思朝廷。在另一首《奉赠萧二十使君》里,也写道:不达长卿病,从来原宪贫。同样是在唐朝,皇甫冉《送魏六侍御葬》,在送葬友人时想到司马相如的不治之证:谁知长卿疾,歌赋不还邛 。

司马相如终生受消渴疾折磨。这种病的名称,渴字似乎一语双关。司马相如戒得了酒,也戒不掉色。戒得了色,也戒不掉对名利的渴望。他一生充满激情的追求,似乎又是在饮鸠止渴。他写《美人赋》表明自己经得起诱惑,其实还是约束不住欲望。他最终死于消渴疾,也是跟纵欲过度不无关系。

司马迁的《司马相如列传》屡次提到司马相如的病,有的是真病,有的是假病:与卓氏婚,饶于财。其进仕宦,未尝肯与公卿国家之事,称病闲居,不慕官爵。常从上至长杨猎,是时天子方好自击熊彘,驰逐野兽,相如上疏谏之。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

其实司马相如初次入京时担任汉景帝的武骑常侍,想跳槽到梁孝王的门下,就是以生病为借口顺利辞职的。他尝到托病的甜头了,从此屡试不爽。

司马相如很擅长装病。有时是为了给彼此留有面子,有时也是为了摆架子:司马相如归蜀,临?令王吉谬为恭敬,日往朝相如。相如称病,使者谢吉。及卓氏为具,相如又称病不往。吉自往迎,相如观吉意欲与相如为率钱之会尔。这段相如称病摆谱的描述,见之于《东坡志林》。当然,苏东坡接着又对司马相如身上诸多的臭毛病大加批评:而相如遂窃妻以逃,大可笑。其《谕蜀父老》云:以讽天子。以今观之,不独不能讽,殆几于劝矣。谄谀之意,死而不已,犹作《封禅书》。相如,真所谓小人也哉!他把司马相如当成病态文人的典型来敲打。在他眼里,所有小人都是有心病的。

鲁迅也写过司马相如的装病,而且是装给帝王看的:汉武帝时候,只有司马相如不高兴这样,常常装病不出去。至于究竟为什么装病,我可不知道。是否可看成一种沉默的抗议?在封建时代,文人能作出如此的反抗,哪怕很微弱,已不容易了。

司马相如身上确实有种种小毛病,但瑕不掩玉,遮挡不住他整体的光芒。

相关游戏

最新合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回复 [ ] 楼取消回复